大流寇

傲骨鐵心

歷史軍事

明崇禎十六年,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
上岡此地東臨黃海,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百零九章 誓師東征

大流寇 by 傲骨鐵心

2022-4-15 22:02

  漢中望江樓,順軍文武會聚壹堂。
  “監國有令,晉亳侯李過為興國公,征西將軍!東征期間,陜西軍政著興國公統調,總督以下軍政悉歸調遣!”
  原吏政府尚書,現晉為大順左輔的顧君恩宣讀監國諭令。
  第壹道諭令便是晉升李過為興國公,統調陜西軍政,節制總督以下文武。此舉不僅表示陸四對李過的器重與信任,更是對東征期間陜西軍政的統籌安排。
  根據昨天的軍議,主力東征北京期間,王進才、牛先勇、黨孟安、郭登先、白鳴鶴、武大定、牛萬才等將領留守陜西。
  其中,王進才、武大定、郭登先駐防漢中,有兵兩萬。白鳴鶴駐防鳳翔,有兵9000。牛先勇、牛萬才統所部8000將士進駐鞏昌府。黨孟安、田虎統所部12000人駐西安府。延安等地則由將領李元胤駐防,李部北征之時只有兵馬1500人,現收編招降已擴至壹萬余人。
  以上諸將共有兵馬六萬余人,其中馬兵7000余,余披甲步卒近萬人,可戰之兵約兩萬人。
  郭登先授漢中總兵,白鳴鶴授鳳翔總兵、牛萬才授鞏昌總兵、黨孟安授西安總兵、李元胤授延安總兵,其余諸將皆暫授副將銜,統由興國公李過提調指揮。
  順軍原先軍制改明朝的五軍都督府為五軍部,各部設左右都督。又改總兵為總權,副將為副總權,守備為守旅,把總為守旗。將軍號有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四號。
  不過因大順建立時間過短便喪失北方之地,收編降軍及嫡系本兵軍制未及統壹,所以有很多將領還是以總兵、副將等稱,將軍各號又多雜亂,故而陸四同李過、高壹功等商議後,決定革除過去的將軍封號,只授四將軍,即征東將軍、征西將軍、征南將軍、征北將軍。
  李過以興國公坐鎮陜西,自當授征西將軍號,以示尊崇及威嚴。
  過去的總權、守旅等稱亦不用。
  西路軍入陜及賀珍等降將的重新歸順,使得陜西順軍總兵力達到了十七萬人,其中西路軍十萬余人,賀珍、黨孟安等降將約四萬余,隨陸四入陜西聯軍及新附兵馬近兩萬。
  不過這17萬人並非都是精銳,李過、高壹功報稱西路軍實際可戰兵員只有六萬余人。賀珍等漢中兵馬可戰之兵兩萬余。陸四直系兵馬可戰之兵不過五千余人。
  可戰之兵的披甲率大概是四成,全軍共有戰馬26000余匹。火器兩千余枝,火炮只20余門。
  現袁宗第已領壹萬余人進駐商洛,又有黨守素率三萬人東進增援,去除老弱病殘兩萬余及留守陜西兵馬,陸四能夠動用的東征兵力為六萬。這個數字同當年李自成東征是壹樣的。
  故而為了統壹指揮,號令分明,陸四決定東征的這六萬人馬壹律使用淮軍建制的“鎮”加以改編。
  新編六鎮中的四鎮為西路軍精銳人馬改編而來,以高壹功為第九鎮帥、以藺養成為第十鎮帥、以辛思忠為第十壹鎮帥、以趙忠義為第十二鎮帥。
  余下兩鎮以賀珍部同馬科部為主改編,以賀珍為第十三鎮帥,以馬科為第十四鎮帥。
  除第十二鎮帥趙忠義出身淮軍,其余都是順軍出身,包括賀珍、馬科。
  留守西安諸將則暫不改軍制,沿襲前明舊稱,實有兵馬5000以上為總兵,5000以下為副將。
  其余與會陜西群雄各部以現實控地域分別授都司、遊擊、守備等職。再行“五抽壹”法,即各部義軍單獨組成“殺奴軍”,五人出壹人,自備甲衣兵器於七月底前往前西安接受李過統壹整編,後由大順方面提供糧草東進,計“殺奴軍”實可得兵12000人左右。
  群雄會商之時,共舉孫守法為殺奴軍總兵,白天爵、何可亮為副將。神木副將王永強部獨編壹旅,配合延安總兵李元胤攻掠山西。
  因東征由監國親自統兵,故不設征東將軍,各鎮及殺奴軍悉從監國調遣。
  顧君恩進言,稱當年李自成之所以兵敗,除了戰略失誤外,也與順軍當時各統軍大將兵力分散,相互權屬不明有極大關系。比如同為侯爺,有的兵馬兩三萬,有的則萬兒八千人,遇敵之時,往往壹侯難令另壹侯,結果導致用兵無法集中,被清軍各個擊破。
  顧的這個進言讓陸四想到了太平天國,千王林立,壹王難號壹王的故事,遂采納顧君恩的建議,於鎮之上再設軍制,軍之統領稱提督,壹軍轄三鎮。
  以第九、第十兩鎮編為第壹軍,以第十壹、第十二兩鎮編為第二軍,以第十三、第十四兩鎮編為第三軍。
  第壹軍提督以高壹功兼任,第二軍提督以劉體純擔任,第三軍提督以賀珍兼任。
  之所以沒有讓自己的嫡系趙忠義出任第二軍提督,而是讓劉體純出任,還是出於趙的資歷過淺,且第二軍是以西路軍將士整編組成的原因。
  各部整編都很迅速,因為基本都是以原先建制為主,只是去除老弱,抽選精兵組建新的軍鎮旅而矣。
  糧草方面也很充足。
  當年李自成決心在西安同清軍打壹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此下令抽空了西北數省存糧,於西安城中囤了幾百萬石軍糧,導致壹些地方的百姓都無糧可食。
  田見秀心軟,舍不得壹把火燒掉這些從西北百姓口中硬奪過來的糧食,沒想卻便宜了清軍,成了壓死大順覆亡的最後壹根稻草。
  好在,如今這些糧食終是派在了該用的地方。
  張獻忠那邊傳來消息,這位八大王最終選擇第二個方案。
  代表西軍在漢中同順軍就出川及相關事務具體談判的孫可望對義父的這個選擇頗是失望,因為第二個方案要打擊的主要是當初降順的那幫前明降將組成的綠營,且眼下這些綠營是否還甘願替滿洲人賣命還是未知數,所以“困難度”明顯要低於同清軍南北兩集團的決戰,甚至有可能不費吹力就收取西北之地。
  可是,這麽做大西是能占大便宜,然而在世人眼裏永遠還是個“地方政權”,根本不能取代順軍成為新朝。
  當下局面,唯有滅清才能從“流賊”壹躍而為法統,據有中國大義啊!
  孫可望不知道義父為什麽就選了第二個方案,身為義子的他如今除了服從也沒有其它辦法。
  可眼見漢中的順軍熱火朝天的練兵整頓,並大量從民間購買白布制成孝衣準備誓師東征,這位大西平東王的心裏就十分的不是滋味。
  直到這天,順軍將領高壹功前來請他這位代表大西皇帝的平東王前往順軍誓師東征會場。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