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章 董卓智商不靠譜

三國壹點兒也不靠譜 by 霧滿攔江

2018-10-2 18:56

  【1.愛國還是愛奸臣?】
  老壹輩子人說評書,評點三國大時代的英雄,有這麽壹句順口溜:壹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這裏說的是三國時代,戰鬥力最強的前六名,最能打的是呂布,第二能打的是趙雲,典韋第三能打,關羽第四,馬超第五,張飛排在第六。所以呂布人的人生成就雖然不堪提起,但論及打架,他是少年人心目中永恒的偶像。
  那麽,呂布為什麽這麽能打架呢?
  到底是什麽原因,這事還真說不上來。史書上說,呂布是內蒙古包頭市人,擱在今天也是個運動健將,弓馬嫻熟,臂力過人,人送綽號飛將軍。朝廷發現了這個人才,就將他弄到了並州,讓他去和在邊荒鬧事的羌獨恐怖分子對打。
  呂布的出色武藝,被當時的並州刺史丁原發現了,於是丁原提撥呂布為主簿,這個職務很怪,實際上就是秘書長,主要替丁原掌管印信,再就在是在公文上簽個字……聽起來真的好別扭,原來呂布他……是領導的貼身男秘書。
  男秘書也沒得法子,怪就怪呂布沒遇上壹個好老板。妳說這個丁原,他替呂布弄個什麽職位不好?偏偏弄了個貼身男秘書,讓呂布該有多郁悶啊。
  呂布正郁悶的懷抱印信,單手握筆,在行政公文上亂戮壹氣,簽收文件。這時候忽有使者來到,勸說呂布宰了丁原,並且管董卓叫爹。
  單說這麽個要求,有點偏門離譜。雖說董卓已經五十有八,呂布才不過三十出頭,妳殺人家面前,讓人家管妳叫爹,這叫什麽事啊!
  憑良心說,這個建議與要求,難度極高,正常人是很難理解的。但呂布還是答應了,為什麽呢?
  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了解釋這個不明現象,臆想了壹個細節,編造說董卓送給呂布壹罐子夜明珠,外加壹匹赤兔寶馬,呂布心動,就答應了。
  但史書上,真的沒有這個細節。
  沒有這個細節,這就意味著董卓有可能不是用這個法子,而只是曉以大義,激發呂布的愛國激情,同樣也能夠達到目的。
  如何激發呂布的愛國心呢?
  這事也容易,只需要對呂布說:“小呂,妳愛國嗎?妳真的愛國嗎?我表示嚴重的懷疑。妳看妳這麽能打,江湖人稱飛將軍,飛將軍啊,多麽威風……對了,前幾天皇帝被人追得屁滾流,出宮逃亡,那時候妳飛到哪裏去了?妳怎麽不飛到皇帝身邊,保護皇帝,保衛國家呢?妳有這麽壹身好武藝,卻眼看著皇帝亡命天涯,流落江湖,妳這叫愛國嗎?”
  “說妳愛國,妳自己都不信!”
  可是妳明明知道妳是愛國的。妳愛國,駐紮在祖國的心臟,保護著皇帝的安全,可皇帝卻被人追趕出宮,妳也落得個不愛國的壞名聲,這是咋個搞的呢?
  “明擺著,小呂啊,朝中出了壞人,出了奸臣。如果沒有壞人和奸臣,皇帝至於被趕出京城嗎?誰聽說過滿朝文武都是忠臣,可皇帝卻慘遭追殺的怪事?”
  “醒來吧,小呂,妳已經被壞人帶入了歧途,趕緊迷途知返,反戈壹擊吧!祖國人民期待著妳的醒悟,會原諒妳的錯誤,只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祖國母親又怎麽可能,不給妳壹條立功贖罪的生路呢……”
  換了妳是呂布,滿腔的愛國熱忱,妳能夠不回來嗎?
  於是呂布迷途知返了,他殺了丁原,拜倒在董卓腳下,含淚道:“祖國母親,妳那犯了嚴重政治錯誤的孩兒,他回來了……”
  【2.如何打擊壞人】
  得到了最能打的呂布之後,董卓就開始考慮了,揪出暗藏在朝廷中的奸臣壞人!
  來到朝堂上,董卓拿眼睛壹掃,頓時說不出的頭暈。放眼望去,滿朝堂都是花白的胡子,壹模壹樣的奸詐嘴臉。明擺在,暗藏在朝廷中的壞人,不是壹個小數目,數目小了,也不至於掀起這麽大的妖風,竟然連皇帝都刮出宮了。
  這麽多的壞人,怎麽個打擊法呢?
  董卓揪著胡子,陷入了沈思。
  壞人多不可怕,他在戰場上殺的壞人,多了去了。壞人越多,越是激發起董卓掃平天下的壯誌。可此時不是在戰場,壞人全都披著朝服,混進朝臣的隊伍之中,他們臉上又沒有標明自己是壞蛋,這妳怎麽個打法?
  史書上說:不對不對,董卓當時不是想著打擊壞人,他就是壞人,他當時是想:哇,我終於可以禍害國家了,嗯,怎麽個禍害法呢……史書這麽寫,是因為寫史的人腦子進水。修史者以為壞人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好人認為壞人是壞人,壞人也認為自己是壞人。
  然而不是的,人性的規律告訴我們,人是自我的,對社會的認知都是屬於丈八燈臺式的,只照別人不照自己。
  這個意思是說,即使是十惡不赦之徒,也不會認為自己是壞人。相反,天下的壞人都有壹個共同的思維特點:他們認為這世上壞人太多,把他們坑害了,硬栽贓給他們壹個壞人的名號。
  所以在董卓的心裏,斷無可能認為自己是壞人。他為國征戰壹生,血染沙場,居然是壞人。朝堂上那些白胡子,將皇帝攆出皇宮,星夜追殺,居然是好人,這簡直是豈有此理!
  所以當時董卓心裏,想的只能是打擊壞人,重振朝綱。但朝堂之上擠滿了壞人,怎麽個打擊法,才能夠顯出效果來呢?
  董卓茶不思,飯不想,深入的研究這個問題。
  他終於發現,壞人如此之多,是因為何太後生的這個少帝劉辨腦子有問題。這個皇帝腦殼不夠用,見壞人就加官晉爵,見到象董卓這樣的忠義之士,就往城外攆。朝堂上之所以壞人紮堆,皆是因為皇帝太昏庸的緣故。
  要想給禍亂國家的奸人以重創,最根本的法子是:將皇帝撤職,換壹個明白人來,這樣壞人們就無計可施了。
  說到撤換皇帝,這可是樁大事,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不為過。稍不留神,那可就身敗名裂,前功盡棄。
  董卓站了起來,夜風吹拂著他的白發,心中激潮翻湧。
  他想:與社稷的安危,國家的福祉而言,個人榮辱,又算得了什麽?
  【3.黴摧的殺豬妹】
  下了決心之後,董卓把袁紹叫來,吩咐道:“小袁啊,聽人說妳是個愛國青年,愛國是好事啊。可妳既然愛國,就應該弄清楚妳愛的到底是國,還是愛暗中掌握了權力的壞人。前段時間妳追殺皇帝至小平津,可見妳愛國愛出了問題。如果妳真的愛國,至於讓皇帝逃離出京嗎?所以呢,為了揪出深藏在朝廷中的壞人,就必須先換個明白皇帝,皇帝明白事理,壞人也就無可遁形,妳也是這樣認為的吧?”
  袁紹道:“老董,皇帝才剛剛即位沒幾天,又沒幹什麽壞事。妳想撤換了他,只怕常委會通不過。”
  董卓大聲道:“我過的橋,比妳走的路都多。妳個乳臭未幹的小東西,敢跟我這麽說話,妳就不怕我追究妳保護皇帝不利的責任嗎?”
  袁紹道:“……老董妳別發火,妳讓我回去開個常委會討論壹下……”
  董卓道:“妳們以前討論的還少嗎?討論過來討論過去,把個皇帝討論得出宮逃亡了。明白告訴妳,劉家這個根苗,基因突變了,變異了,變質了,不能再留下來。”
  袁紹騰的壹聲跳了起來,大聲說:“老董,妳少跟老子牛,這天底下的牛人,多了去了。”
  說完,袁紹橫刀在手,大步離開了。
  董卓看著他遠去的身影,搖頭道:“我敢打睹,姓袁的這壹家,鐵定有壞人,沒有才是怪事。”
  袁紹星夜逃走,董卓發布海捕文書捉拿,同時召集百官開會,決議廢立天子之事。百官們象征性的反抗了壹下,就乖乖的跟在董卓後面,來到了祟德前殿,大聲道:“那個殺豬妹……不是,何太後趕緊出來,快點在詔書上簽字。”
  何太後哭哭啼啼的出來了,這黴摧的殺豬妹,宮禁之亂,他大哥何進被太監殺掉,二哥何苗卻被士大夫殺掉,理由是何苗跟太監關系好。她的母親興氏,還有妹妹都被人殺了。現在她才知道,權力富貴,是要拿性命來換的。
  何太後哭道:“董老,妳是國家倚仗的重臣,怎麽會做出廢我兒子的事情來呢?可憐我們何家,就只剩下我們母子了……”
  董卓搖頭道:“殺豬妹,不是我倚老賣老批評妳,妳就不該跑出殺豬房,來這朝廷上添亂。妳說這朝堂之上,是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妳個殺豬妹跟著瞎摻合什麽?快點在詔書上簽字,妳也好回去殺豬。”
  何太後大哭,在詔書上簽了字,她兒子的皇帝之位,就這樣被廢掉了。
  被何太後鴆殺的美人王氏之子,9歲的陳留王劉協幸福的走上了龍椅。他坐下來,眼角含淚,低聲說:“媽媽,妳還記得那頂草帽嗎……”漢獻帝劉協思念被鴆殺的母親,寫了《追德賦》與《令儀頌》兩篇文章,以此緬懷。
  獻帝懷念過母親之後,董卓上前,問:“陛下,知道咋個治理國家吧?”
  漢獻帝答:“知道的,治理國家,就是把自己的親戚全都封官加爵,我年幼時母親就被殺豬妹何老太太鴆殺了,只記得有個舅舅叫王斌,董愛卿,妳能不能幫我把舅舅找到?”
  “嘿,這小東西……”董卓命人去找獻帝的舅舅。還真找到了,舅舅王斌被拜為奉東都尉,後來是執金吾。後來王斌死了,他的兒子王端繼續執金吾。王何兩家,宮中鬥法,王家先輸後嬴,何家先嬴後輸,這是許多史家都關註的細節。
  派了人去找漢獻帝的舅舅,董卓繼續問:“陛下,妳知不知道如何治理國家?”
  獻帝道:“……真的不曉得哦。”
  董卓諄諄教誨道:“陛下,孔子說過的,為政以德。治理天下,就是要以德治國。”
  漢獻帝:“啥叫以德治國呢?”
  董卓:“以德治國就是……就是……就是弘揚正氣,讓人民群眾眉飛色舞,讓壹撮壞人惶惶不可終日。那麽如何壹個弘揚正氣法呢?首先就是平反冤假錯案,給那些被太監們抄家滅門的士大夫們平反,給他們家屬分發撫恤金,給他們的孩子在國營單位安排個體面的工作……大致就是這麽個意思吧。”
  【4.鑒定壞人的科學辦法】
  史載,董卓甫入京師,即行大刀闊斧,平反了壹系列冤假錯案。
  平反了冤假錯案,弘揚了正氣,接下來還幹什麽?
  當然是打擊歪風邪氣!
  怎麽個打擊歪風邪氣法?
  當然是……把那些失德的壞人,統統的殺掉!
  董卓是這樣想的:“這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好人專門幹好事,壞人專門幹壞事。這世上之所以被鬧得烏七八糟,連皇帝都被攆得逃出皇城,絕命逃亡,就是因為壞人做惡的緣故。徜如果把壞人殺光,這世上只剩下好人,人民群眾豈不就奔走相告,心花怒放了?”
  可長什麽模樣的,是好人,長什麽型號的又是壞人呢?
  入夜,董卓的營帳中燈火徹夜不熄,他老人家坐於案前,苦苦思索這個問題。突然之間猶如流星劃過天際,他老人家豁然開朗。哈哈哈,他終於替朝廷指明了航向,找到了壹條鑒定壞人的科學方案。
  按董卓的思考,壞人有三類:
  凡不孝順父母者,是為壞人,殺!
  凡不尊敬兄長者,是為壞人,殺!
  凡不服從領導者,是為壞人,殺!
  看看董卓的這個思想,壹個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兄長,不聽老板話的人,鐵定就是壞人,這樣的人如果不壞,難道孝順父母的孝子是壞人嗎?難道尊敬兄長的人是壞人?難道服從老板指令,沒有任何借口的員工是壞人?
  這個想法有問題沒有?……好象沒有。
  沒有那就執行吧。
  董卓的清理壞人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號令壹下,就見長安城中,壹片血腥殺戮,家家戶戶拎著切菜刀出門,去砍自己的仇人,又或是自己討厭的人。砍殺的理由也簡單,妳二十年前跟妳爹頂過嘴吧?妳五十年前吃奶的時候,跟妳哥搶過妳媽媽的奶頭吧?妳跟妳爹頂嘴,跟妳哥搶奶頭,完全符合壞人的標準,應該立即殺掉!
  傾日之間,長安頓成鬼城,城市居民幾乎全被殺光,屍橫無數,血流成河。還有沒有被殺掉的零星幸存者,正自在殘墻斷桓邊蛇伏潛行,生恐被人發現後殺掉。
  這個意外的情形,把董卓看得呆了,咦,這是怎麽回事……好象是所有的人,統統都是壞人耶。
  怎麽會有這麽多的壞人呢?
  董卓壹打聽,才明白過來。原來,他下達的命令,是讓好人拎起切菜刀來,出門去砍壞人。可是好人還沒挪窩,壞人已經拎刀上門來了……
  那好人怎麽就不說快點動手,先行壹步把壞人砍了呢?
  可這世界上,哪有拎切菜刀到處砍人的好人?
  好人是不會砍人的,只有壞人才會執行董卓這道命令。他下令讓好人砍壞人,可結果卻是:好人全都被壞人砍光了。
  58歲的董卓,終於醒過神來了。感情這世上都是壞人,難怪那麽多的士大夫,讀了那麽多的書,卻硬是治理不好這麽個國家。有這麽多的壞人,妳怎麽可能幹出個名堂來?
  壞人壞就在壞在,不管妳怎麽治理國家,妳的政策都會被他扭曲了來幹壞事。
  好人的悲摧,就在於他們太善良,甭管妳如何幫助他們,妳的努力都會被壞人利用,反過來搞死好人。
  【5.朝廷是如何被撕裂的】
  當董卓開始治理國家的時候,才發現他的腦子,壓根就不夠用。
  為什麽會這樣呢?他可是少年成名的俠客啊,而且左右手都能夠開弓射箭,這麽好的身手,難道還治理不好壹個國家嗎?
  治理不好的。因為治理國家,要用的腦子。而老俠客董卓,只是個技術熟練的殺人專家,腦子卻是非常的原始。
  要知道,董卓是少年英風的俠客出身。俠客是幹什麽的?當然是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所以俠客思維是最簡單的二分法,這世上就分為好人壞人,好人就是窮人,富人就是壞人,所以要劫富濟貧。這世上勢力強大的,就是壞人,勢力弱小的,就是好人,所以除暴才能安良。
  這個思維有錯嗎?沒錯才怪!
  要知道,人之所以被稱為壞人,是因為他幹了壞事,只有正在幹壞事的人,才有資格享受壞人待遇。壹個沒幹壞事的人,是不可以憑空說人家是壞人的。好人也好,壞人也罷,都只不過人性的表露。
  董卓永遠也不會想明白,好人壞人,其實都是同壹個人。當他在幹好事的時候,我們稱他為好人。可他壹轉身又去幹壞事了,這不是好人變壞了,只是他天性中邪惡的欲望,表露了出來。
  如此簡單的二分法,拿來治理國家,結果就是象董卓遇到的情形,弄得天怒人怨,血腥彌天。
  事實上,正是董卓這種極端的二分法,才導致了天下分崩,所以他才被修史者憎惡,稱其為國賊。董卓錯就錯在,他不該把江湖上的規矩,拿到廟堂裏來治國。江湖之上,講究的是快意恩仇,所以壹定要將人分為敵與我,是敵人就宰掉。可是治理國家,最怕是這種極端的分類方法,逼出人性中的惡來,讓好人也成為兇殘的惡棍。
  簡單來說壹句話:董卓的腦子不夠用,因為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把江湖規矩搬了來,結果天下大亂不說,連同他自己,也落得個身敗名裂。
  話說朝廷之上,原本是人精紮堆的地方。發現董卓的腦子不夠用,立即有兩個人精搶入歷史,先行撈到了壹票。
  【6.做夢想當官二代】
  三國時代的第壹智者,公推諸葛亮。但公正客觀的說,諸葛亮在三國智謀排行榜上,最多不過是排到二三的位置,排第壹名的,另有其人。
  這個人是誰呢?
  話說遼東襄平地區,有壹個豪族大門,復姓公孫。當地的太守叫公孫域,公孫域有個兒子,叫公孫豹。那公孫豹少年時代聰明穎悟,讓公孫域愛如珍寶。可不曾想,到了小公孫豹18歲的那壹年,忽然得了場怪病,死掉了。
  當時公孫域傷心的,嚎淘大哭,哭死過去又活過來,壹連多日,才依依不舍的替兒子下葬。可是在下葬的途中,公孫域突然聽到有人叫他兒子的名字:“公孫豹,公孫豹,妳去哪兒……”公孫域壹扭頭,驚訝的見到已經死去的兒子,穿著壹身布衣服,正擠進人群裏來,看自己的葬禮。
  當時公孫域嗷的壹聲,猛沖過去,揪住兒子:“孩兒,妳真的活過來了?”
  小公孫豹拼命掙紮,大喊著:“我不是妳兒子,快放開我,放開我。”
  公孫域詫異的問道:“不是我兒子?這怎麽可能,我來問妳,妳是不是叫公孫豹?”
  那孩子答道:“是啊,我叫公孫豹。”
  公孫域樂了:“我再問妳,妳今年是不是18歲?”
  那孩子道:“對,我是18歲……”
  公孫域哈哈大笑:“孩兒,妳又跟爹調皮,妳名字公孫豹,今年18歲,怎麽可能不是我兒子?兒子別鬧了,快跟爹回家……”
  這時候路人急忙上前相助:“太守大人,太守大人,這孩子是跟妳兒子同名同姓,也的確是18歲,可他真不是妳兒子。這孩子……人家另有親爹的,他爹叫公孫延。”
  太守公孫域道:“少來,妳們騙不了我,這就是我兒子……”不由分說,強扭著那少年,把他拖回了家。
  到家後公孫域對那少年說道:“孩子,我知道妳並非是我的兒子,卻強認妳當兒子,妳心裏肯定不樂意。可妳體諒體諒我這個做父親的心情吧,我兒子和妳同名同姓,同樣的年齡,可是卻少年早夭……妳就認了我這個父親吧,算是慰籍壹個喪子老人的傷慟,好不好?”
  那少年道:“妳是太守,外邊不知道有多少人,做夢都想給妳當兒子。當了妳的兒子,那就是官二代了。可我真的不行,我家是書香門第,做官也是我最渴望的事情。可無論如何,此事必須要征得我父親的同意,就讓回家,跟父親稟報壹下,好不好?”
  太守道:“這也行,反正妳如果跑了的話,我可以再把妳追回來。”
  少年回去之後,幾天後回來了,對太守說:“太守大人,我爹說了,認妳做父親,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我得改名字。”
  太守:“改名字?我明白了,妳這個爹蠻狡滑的嗎,我這邊的便宜他讓兒子來占,可兒子最終還是他的……算了,改名就改名吧。妳爹讓妳改什麽名?”
  少年道:“我爹讓我改叫公孫度。”
  公孫度,三國時代最具智慧的人,在此橫空出世。
  【7.妳將成為大佬】
  少年公孫度,因為獲得太守公孫域的賞識,正式成為官二代。但史書上說,公孫度這個官二代,在遼東政界不受重視。
  之所以輕視公孫度,是因為他不是正宗的官二代,有偽劣假冒之嫌疑。他在遼東長年做個小吏,始終是郁郁而不得誌。後來有個叫公孫昭的,他出任襄平縣縣令壹職,特意任命了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做壹名小小的伍長,但就是不肯重用公孫度本人。
  看看吧,公孫度成為官二代的時候,才18歲。現在他的兒子都出來做官了,可他還只是壹名小吏,這讓公孫度的心裏,是多麽的窩火啊。
  公孫度於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耐心的等待著。終於等到了智商不靠譜的董卓出來治理國家,公孫度發現他的機會來了。
  公孫度研究後發現,董卓這個人具有著鮮明的俠客思維特點,非黑即白,兩極對立。這種極端的思維,勢必撕裂朝野,引暴大規模的群體性對抗。這個意思就是說,在董卓的思維引領之下,朝野中人將迅速的分化成不同的政治陣營,天下必將因此而大亂,而這,就意味著他的機會。
  公孫度對身邊的人說:“漢朝的福祚,行將結束,我決定和各位謀取王霸大業。”
  聽了他的話,身邊的人就立即出去打探消息,很快打聽到,當地的社廟裏,有天夜裏突然從地下鉆出來塊大石頭。此石極是怪異,長約壹丈多高,下面還有三塊小石頭支撐著它,模樣就好象壹只石鼎。
  當地專業人士認真的研究過這塊石頭之後,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來歷不凡啊。此石,模樣長得跟當年的漢宣帝帽子上的裝飾壹模壹樣,這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妳將成為遼東的大佬,據有全部的土地。”
  公孫度笑道:“這個結果,我也猜到了。既然天命有歸,那趕緊,看看朝廷有誰跟董卓關系好,讓他推薦我。”
  派人去朝廷上壹找,找到了中郎將徐榮,他和公孫度是老鄉。於是徐榮就去找董卓,說:領導,我來跟妳匯報壹下遼東的工作。遼東那邊啊,現在亂成壹團,需要加強領導,我建議派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吧。
  董卓問:“這個公孫度……他是幹什麽的?怎麽我沒聽說過他呢?”
  徐榮解釋道:“是這樣子的,由於公孫度工作能力比較強,又是壹身的正氣,長期以來遭受到不良官員的打壓,始終是壹個小吏。現在我們以德治國,要弘揚正氣,要打擊歪風邪氣,那就必須要重用象公孫度這樣正直的人。”
  董卓道:“那好吧,就任命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好了。”
  由是小吏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上任後他先赴襄平縣檢查工作。襄平縣的縣令公孫昭,曾經任命過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做伍長,卻不肯任用公孫度,現在,公孫度來找他說說這事。
  抵達襄平縣後,公孫度就下令將公孫昭抓起來,拖到熙熙攘攘的集市之上,命人用木棍狠抽公孫昭的脊背,壹邊抽壹邊質問他:“說,妳憑什麽不弘揚正氣?憑什麽要搞歪風邪氣?憑什麽?”
  公孫昭被打得吱哇慘叫,大聲道:“公孫度,妳說我搞歪風邪氣,有什麽證據?”
  公孫度道:“證據是明擺著的。現今朝廷以德治國,要講正氣。妳如果講了正氣的話,那怎麽會由我來出任遼東太守?可見妳講的是歪風邪氣,妳還有什麽話說?”
  “妳……”公孫昭氣得說不出話來,須臾,已經被活活打死。
  下壹個,是離退休的老幹部們。
  史書上記載說,遼東郡內那些曾經輕視公孫度的豪族大戶,有壹百多家被公孫度不分男女老幼,滿門殺盡。
  有位離休的河內太守李敏,此人以前也瞧不起公孫度,眼見情勢不妙,李敏就偷偷率了家人,從海上劃船而逃。公孫度聞之大怒,命人掘開了李敏的祖墳,剖開棺木焚燒屍體,還把李敏的三親六顧,統統殺得幹幹凈凈。
  遼東郡內,大為震恐。
  從此公孫度獨霸遼東,四夷鹹服。
  【8.劉景升獨霸荊州】
  公孫度稱霸遼東,以其鮮明的管理風格,打土豪,分田地,東伐高句麗,西征烏丸,跨海征服了萊東各縣。然後他封自己為遼東候,按照天子的禮節,祭祀天地。
  遼東成為了獨立王國,只是因為公孫度太聰明,他比曹操和劉備更早的知道了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在第壹時間裏牢牢的控制住自己的地盤,借助遼東地勢偏遠的特點,關起門來獨享太平。
  太聰明的人,往往不需要付諸太多的艱辛,就能夠撈得盆滿缽滿。公孫度就是這樣的人,只是因為他付出的最少,得到的最多,所以人們反而忽略了他的存在。公孫度這老兄顯然也樂意躲在角落裏,捧著裝滿了肥肉的粗瓷碗,狂吃猛啃。如果我們承認此人的價值,那就意味著歷史上並不存在三國時代,而是四國爭雄時代。
  公孫度的成功,引起了另壹個英雄人物的註意。
  此人姓劉,名表,字景升。其人修長八尺,儀態魁悟而端莊,少年時代就聰明過人,號稱八俊之壹。當他發現公孫度已經宣布獨立,割據稱王之後,就立即托關系走門路,央求朝官向董卓推薦他。
  劉表盯上的,是荊州地區。
  他盯上荊州是有原因的,這壹帶已經徹底失去了控制,淪為了兵匪爭戰之地。當時在荊州,大大小小的活躍著五十五支雜牌武裝。五十五位江湖人士,都聲稱自己擁有荊州的主權,沒人敢惹這五十五個煞星,大家都躲著荊州貼邊走。董卓急切間需要壹位明白人,恢復荊州的秩序,所以劉表知道,如果他主動請纓的話,壹定會獲得任命。
  果然,董卓吩咐朝官擬旨,任命了劉表為荊州刺史。只不過,他這個刺史壹沒兵,二沒將,如何擺平荊州地區的55個煞星,這就要看劉表的運氣了。
  於是劉表劉景升青衣小帽,單騎而入荊州。未及州衙,就聽殺聲震天,壹支民間武裝吶喊著從胡同裏鉆出來,正向荊衙發起進攻。州衙裏另有壹支武裝力量,立即築壘抵抗,雙方妳來我往,箭矢橫飛,打得熱鬧非凡。
  原來,55支雜牌武裝,都宣稱自己才是正規軍,稱自己是刺史,所以大家都來爭奪州衙,誰搶到誰就進去辦公。但就算搶到州衙,最多三五十日,又會被驅逐出來,所以這州衙爭奪戰,正值方興未艾,來日方長。以劉表單身匹馬,想進入州衙的可能性,基本上來說不存在。
  發現州衙居,大不易,於是劉表掉頭出了城,取路徑奔宜城。到了宜城,他請來了南郡最有名氣的人士:蒯良和蒯越兄弟,對他們說:“兩位,大事不好了,朝廷那邊出了大亂子,由於董卓太缺心眼的緣故,導致了天下,分崩離析。不過董卓控制著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京師無人可與其爭鋒,所以天下英雄,全都跑出來撈地盤。現今虎賁中郎將袁術,就瞄上了咱們荊州。可現在的荊州,宗黨勢力異常強勢,各自擁兵獨立。如果這時候袁術摧師而入,荊州就危險了,我想征募英雄,對抗袁術,請兩位教導我。”
  蒯良說:“子曾經曰過:‘我欲仕,斯仕至矣。’妳只要行仁政,就可以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了。”
  蒯越說:“領導妳別聽我大哥瞎掰,我大哥他讀書讀傻了。這時候妳連州衙都進不去,還行個屁仁政?妳聽我說啊,袁術其人不足為慮。只不過現今嘯鬧荊襄的這五十五支武裝力量,其首領都有壹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心眼不夠用,妳只要忽悠壹下他們,他們就會來見妳,然後妳趕緊把他們殺掉,這荊州就是妳的了。”
  劉表起身,掬躬道:“拜托兩位了,請兩位替我謀劃。”
  於是蒯良、蒯越兄弟,就出面邀請55位武裝首領來飯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55個人居然全都來了,壹個也不少。
  來到之後飯局,劉表笑咪咪的坐在主位上,看著這55個江湖好漢,吩咐了句:“壹個也不要留下,統統殺掉!”
  “殺啊……”埋伏在屏風後面的甲士,吶喊著沖了出來,將55個缺心眼的人士,嘁哩喀嚓全都剁巴了。
  於是劉景升盡收55支武裝力量,獨霸荊州。
  霸占了荊州之後,劉表道:“現代這個時代,什麽最貴?人才!”
  欲得天下太平,非得最優秀的人才鼎力相助才行,於是劉表三雇茅廬,去南陽尋訪人才。
  【9.誰盯上諸葛亮的姐姐?】
  明代大畫家倪端,有壹幅畫傳名天下,這幅畫人稱《聘龐圖》。
  這幅畫畫的是劉荊州劉表,他雖然稱雄荊州,但四方諸候紛紛起兵,爭戰不息,劉表思慕得天下英雄相助,於是帶了蒯良、蒯越兄弟,前往南陽尋訪人傑。正行之際,就見田野中有壹農夫,壹邊耕田,壹邊作歌曰:“壹夜北風寒,萬裏彤雲厚,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劉表聽了大驚曰:“此詩如此不正常,吟歌者必然是我苦尋不遇的人傑。”
  於是劉表下馬過去,恭謹的問道:“老表,咋個稱呼啊。”
  那老農道:“我乃龐德公是也。”
  劉表大喜:“原來先生便是江湖傳說中的龐德公,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啊。聽說先生與水鏡先生司馬徵、徐庶是好友,妳們個個都有經天緯地之才,我劉表無德無能,代荊州父老請命,就請先生出山吧。”
  就見龐德公在地上翻了個跟頭,作歌曰:“鳥在樹頂搭巢,晚上回去睡覺。烏龜水裏掏洞,夜裏無人打攪。老農家在原野,樂得自在逍遙。有請領導回衙,大家各得其妙。”
  劉表道:“先生,求妳了。就算妳不看我劉表的面子,難道還能眼看著荊州的百姓,飽受戰火的蹂躪嗎?”
  龐德公笑道:“天下有大勢,若然其勢將亂,終究是獨木難支。妳只知道百姓們都不想遭受戰難之苦,卻又忘記了,所謂這天下之勢,說得就是人心。人心是個超復雜超怪異的東西,壹方面都渴望天下太平,另壹方面又是人心思亂,盼望別人倒黴。壹旦人心思亂占到上風,那天下妳想不亂都不可得。妳等他們鬧夠了,人也死得差不多了,剩下來的人不想亂了,這時候妳再收拾河山,就易如反掌了。怕就怕妳逆人心而上,其結果只能是被思亂的人心所湮沒,沒什麽效果的。”
  劉表道:“先生說得固然有道理,可先生不替天下蒼生著想,總該替自己想想吧?若然是先生不出山,妳又為自己的兒孫,留下來什麽呢?”
  龐德公笑道:“妳只知道當官可以盡舒心中誌向,又如何知道亂世為官,不過是坐在烈火熊熊的釜鍋之上,不被煮熟烤爛的概率,幾稀。”
  劉表苦勸龐德公,沒有效果,只好嘆息而去……且慢,原來劉表也曾荒野求賢,三雇茅廬,那他怎麽不說把諸葛亮請出來呢?
  這事還真不能怪人家劉表,怪只怪諸葛亮出生的太晚。當劉表荒野求賢的時候,是公元190年,諸葛亮才剛剛10歲,這讓劉表怎麽請他?
  當時諸葛亮不僅年齡幼小,最要命的是他當時不在荊州。等到又過了七年而後,諸葛亮已經17歲了,他抱著書箱,被姐姐拉著手,在流亡的人群眾隊伍中匆忙奔逃,壹邊逃命,壹邊大聲疾呼:“天下之大,竟然放不下俺的書箱,求讀書,求別打架啦……”
  逃亡中,諸葛亮的姐姐打聽到荊州地區,被劉表治理得壹片太平,就立即牽著諸葛亮的手,逃亡到了荊州。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外表形象,很另類很具迷惑力,女生看壹眼就會怦然心動。諸葛亮之所以儀表不凡,是因為姐姐教導他的緣故。可知他的姐姐,也是壹個重視儀表的漂亮姑娘。
  可萬萬沒想到,諸葛亮和姐姐逃到荊州,他的漂亮姐姐,就立即被人盯上了。
  是誰盯上了諸葛亮的姐姐?打死妳也猜不到!
  他就是……
  【10.他必須是國賊】
  盯上諸葛亮姐姐的,正是荊州名士,劉表再三再四禮聘,也不肯出山的龐德公。
  當龐德公發現諸葛亮的姐姐之後,他果斷的命人擡了花轎,把諸葛亮的姐姐擡到了自己家,推進了自己兒子龐山民的房間裏,讓諸葛姐成為了自己的兒媳婦。
  古史上說,諸葛亮以師禮待龐德公,每次來龐德公家的時候,都要鄭重其事的在龐德公榻前行大禮。這大禮不行是不可以的,人家龐德公是他姐姐的公公,敢對龐德公不敬,說不定人家會在他姐姐那裏找回場子。
  總之,劉荊州劉表獨霸荊州,給了諸葛亮壹個安靜的修身之所,讓他安心讀書,潛心修練。說起來諸葛亮能夠成大事,劉表應該算是他的恩人。可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好象沒表示出對劉表的感謝和尊重,這多少有點不夠厚道。
  公孫度稱雄遼東,劉表獨霸荊州,說起來都是拜缺心眼的董卓所賜。事實上,當這兩人趁機堀起的時候,董卓也終於發現了,他的腦子,在治理國家這方面不夠用,他壓根就不該來京師,不來的話,他最差也能混個名將的職稱,載於青史。可來到了京師,智商不足的缺陷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連累到他的名聲,也越來越難聽。
  可以確信,董卓的心裏開始害怕了,證據就是他修築了郿塢。
  所謂郿塢,就是董卓在郿縣替自己修築了壹座巨大的堡壘。此堡壘高七尺,墻壁堅不可摧,塢中藏有足夠三十年吃的糧食,三萬斤黃金,九萬斤白銀,珠玉錦綺無計其數。他說:“大事若成,就據有天下,不成,我就離休回塢堡養老……”
  這座塢堡,與董卓少年時期殺耕牛款待朋友的風格,完全是兩個極端。
  那時候的董卓,千金壹擲,眉毛都不帶眨壹下的,何等的豪邁。可現在的他……他徹底毀滅了自己,名聲包括壹生的成就。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他老了,他累了,他嬴得盆滿缽滿,只想抱著所嬴回家,不想再玩下去了。
  可是不玩怎麽成?對於曹操、袁紹和袁術這些年輕人來說,他們的賭局剛剛開始,大家兩手空空,紅著眼珠子剛剛坐到賭桌上,妳董卓卻抱著金子銀子站起來,說不玩了,要回家……開什麽玩笑?大家還指望從妳身上嬴取功名富貴,妳不玩怎麽成?不許走,坐下來接著玩……
  這就是老年人的悲劇了。年輕時壹無所有,豁出性命去打拼,好不容易攢到點家底,可是比動物還要生猛的新壹代年輕人,已經成長起來了。年輕人要打拼,要開創,去哪裏打?去哪裏拼?只能來找老頭!
  由是天下英雄,群起而討伐國賊董卓。
  這時候的董卓,他壹定是國賊,他不國賊,大家憑什麽鬧事?所以史官在收集了董卓的相關罪證之後,轟轟烈烈的新壹輪爭奪,正式開始了。
  有分教,天下英雄大討董,只因分配不公平;金銀美女歸老頭,年輕壹代眼氣紅。那麽這些天下英雄,都是哪些人呢?
  勃海太守袁紹為大盟主,統率十八路諸侯:河內太守王匡,據守河內,冀州牧韓馥,據守鄴城,提供軍糧;豫州刺史孔伷,駐守穎川;袞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他是張邈的弟弟;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信鮑信;後將軍袁術駐守魯陽。
  以上各路兵馬,各有幾萬人。還有壹個曹操,只帶了五千人馬,也跟在大家後面跑跑顛顛。
  於是各路英雄摧師而入,兵至虎牢關……咦,不對吧,是不是泄漏了劉備劉玄德?可別忘了劉關張三英戰呂布,這可是家喻戶曉的三國名段,就連鄉下拾糞的老農,都能嫻熟的說出這段歷史。
  對頭,故事發展到這裏,是應該說說劉關張這壹組黃金三角組合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