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崛起的石頭

歷史軍事

大明帝國紫禁城乾清宮,氣氛寂靜得可怕。
“國勢多艱,皇長子尚未立為太子,待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九百八十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by 崛起的石頭

2022-7-30 21:09

  朱由校知道,其實自己的想法有些天真。
  就憑繼位之初信任魏忠賢,在朝中清除東林黨的那些事,後世文人的筆桿子就說不定要怎麽寫自己。
  現在他們是都服了,可這只是暫時的,這是讓自己殺怕了,等自己壹死,該怎麽寫還是怎麽寫。
  想要幹點好事挽回口碑,估計也難。
  而且朱由校最近幹的事,不光把國內的文人子弟得罪了,就連那些老外也都得罪得差不多。
  想要開疆拓土,用恢復永樂年領土的口號現在顯然行不通,因為天啟壹朝的版圖已經比永樂朝還多了個柬埔寨。
  繼續打東南亞,說什麽都像是“侵略”。
  沒錯,朱由校現在幹的事,無論說成有多麽正義,放在其它國家的史書裏,可能都會被寫成侵略。
  現在的西方,還和東方不壹樣。
  協約這個東西在西方的約束力還是很強的,兩國打仗基本都是點到為止,很少出現像大明這樣動輒滅壹國的大規模動員。
  在東方,條約其實就是個屁。
  條約內容隨時都可以被撕毀,而且不會有多少人特別看重,說破大天只要能打贏就行。
  拳頭,才是東方的唯壹真理。
  就像朱由校,拳頭最大,還不是說打誰就打誰?
  要不是實在吃不下來,朱由校想把整個東方全都打了。
  可事實上就和安南和柬埔寨現在的情況壹樣,滅了他們容易,怎麽把這個地方占得安穩了,這是個很頭疼的問題。
  壹個安南就要二十萬明軍鎮守,甚至需要動員幾十萬的民夫去新修壹條大路。
  如今再加上柬埔寨,安南總督洪承疇已經不止壹次說人手不夠,來和京師要人要物資了。
  要是把東南亞全吞了,想守住,這需要多少人力和物力?
  遠東倒是輕松多了,因為那些地方本來也沒住多少人,守衛也容易得多,不需要多少兵力。
  起碼和東方而言,沙俄還是講究條約這個東西的信譽。
  朱由校也能理解,畢竟人家沙俄為了區分自己與東方的不同,壹直標榜為西方國家。
  人家還要在西方混的,肯定不能和大明壹樣隨隨便便就撕毀條約。
  西方極其註重協約的約束性,壹個國家撕毀協約,往往會被其它國家群起攻之,而失去人心,國家也活不長久。
  總言之,他們那邊是有自己的壹套制度去平衡各個國家。
  而回過頭來看東方,沒有任何其它國家能對大明造成威脅,朱由校說幹誰就幹誰,回頭甚至連壹個公開譴責的都沒有。
  無它,不敢。
  誰都知道,大明是有能耐出兵滅了妳的,即使妳不在亞洲,也只是早死和晚死的區別。
  朱由校只需要把國內安頓好,將唯壹的敵人韃清給滅了,再順手征服蒙古,遠東這壹片也就無敵了。
  滅了柬埔寨,其余藩國全都老實了。
  但這麽做的後果,就是無論國際上還是國內,朱由校這個本該被冠以大帝稱號的皇帝,名聲都是極其的臭。
  從沒有壹個有資格做大帝的君主和朱由校壹樣奇葩,名聲有多臭,他的文治武功就有多不可置信。
  算了,攤牌了,不裝了。
  既然名聲已經改不回來了,朱由校也就懶得再去裝什麽東西了,妳罵任妳罵,有能耐來打死朕。
  打不過,就老老實實給朕臥著喊萬歲!
  朱由校知道征服東南亞有多困難,其實很想繼續把東南亞其余的國家拿下,但問題是,他們太老實了。
  安南和金邊被滅以後,東南亞其余的幾個國家壹個個都老實的不像話。
  尼泊爾的馬拉王朝,半年不到居然派遣十三次使節前往大明,帶的東西也非常多。
  這種示好的意思非常明顯,朱由校也很無奈。
  東南亞現存的兩個大國,壹個是緬甸的東籲王朝,另壹個就是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也稱大城王朝。
  這兩個王朝按照歷史發展,現在都是處於極盛時期。
  但朱由校並不在乎這些,極盛不極盛的,現在也就是壹波平推的事,問題是,用什麽借口起兵。
  猶豫幾天以後,朱由校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想太多了。
  自己名聲已經臭成這樣了,還在乎啥名聲啊,幹就完了,給後世子孫開疆拓土,不丟人。
  於是乎,朱由校下令整兵備戰,準備壹段時間,然後壹鼓作氣把整個東南亞收歸版圖之內。
  至於說如何把這些地方徹底占領,朱由校也想到了壹個簡單有效的辦法。
  就和金邊壹樣,把他們國家的全部人口強行遷到別處,然後把大明的人口遷徙過去。
  當這個地方全部都是大明的人在居住,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經常造反了,這會節省很多安定的費用和時間。
  可以預料,這又將會是壹場血腥的遷徙行動,不殺上壹批人,很難把壹個國家的人分散到世界各地。
  所以,朱由校恐怕要再多上幾個稱號了。
  不過既然已經決定出兵,朱由校就不在乎這些。
  罪在自己,功在千秋!
  朱由校早就想好了,這些國家的人口,最多只能安置在遠東和新征服的領土,只有表現好的才能得到移民局的居住證。
  這樣就算日後出現問題,最嚴重無非是放棄這些自己征服的地區,少部分的移民,根本不會對華夏造成任何影響。
  兵部尚書王洽看著坐在禦座上的天啟皇帝,心中其實明白,這個決定壹旦做出,就沒有挽回的余地了。
  這將是壹場毫無正義的“侵略”之舉,所以詢問用何借口發兵時,王洽也是再次詢問,是否決定好這樣做了。
  朱由校只是淡淡回了壹句。
  “朕就是想揍他,不需要別的理由。”
  “如果非要壹個理由,那就說朕看他不順眼,要滅了他。”
  聽到這個明目張膽的“理由”,王洽人都直接傻了。
  不愧是天啟大帝,出兵根本不需要理由。
  盡管朱由校是這麽說的,但兵部卻不能就這麽發出去,這屬實是太裝逼了,他們都看不下去了。
  商量幾天,內閣也發現這兩個國家實在找不出什麽能導致滅國之罪的事情來,壹直都老實得很。
  於是編了個海商遭到截殺的蹩腳理由,就這麽愉快的決定出兵了。
  東籲王朝和大城王朝接到大明的宣戰詔書時,整個國家都是懵逼的,兩個國家的至高王都在想,我們做錯了什麽?
  當然,他們第壹個想到的絕不是整軍備戰,和大明拼壹個妳死我活,因為肯定打不過。
  他們想到的,是如何找到那個根本不存在的,截殺大明海商的人。
  不存在的人,怎麽可能找得到呢?
  所以,無論他們怎麽討好,朱由校還是權當沒看見,在準備了壹年多以後,在天啟二十四年初,下旨正式發兵征討東籲和大城。
  這次領兵出征的,是新晉壹派文官將領的代表著,孫傳庭。
  孫傳庭率領朱由校交給他的十七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從北京城的運河乘船先抵達南京,而後出海。
  明軍將由海路前往安南的壹處港口,這也是大明在東南亞唯壹的港口。
  由於很多人暈船,到達安南後,大軍好是修整了壹段時間,在壹個多月後才繼續向南。
  對於南邊的東籲和大城兩個國家而言,這種坐著等死的感覺是最難受的。
  當朱由校在壹個月後,收到孫傳庭順利攻陷大城王朝號稱“永遠勝利之城”的阿瑜陀耶的消息時,臉上看不見任何高興之情。
  朱由校放下這份塘報,緩步來到窗檐邊上,望著緩緩落下的西洋,喃喃說道: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朱由校直到現在才真正明白。
  為了日後華夏的興盛,這個罪人,就讓朕來當。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